酒精是一種廣泛被使用的藥物,主要在酒類飲品內找到。酒精又稱乙醇,是發酵過程中的副產品。在發酵過程中,酵母會把水果、蔬菜及穀物內的糖分轉化為能量、酒精和二氧化碳。很多人以為酒精是興奮劑,其實它是一種鎮抑劑,會抑壓神經系統,減慢腦部活動。
酒精現時已被世界衞生組織轄下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列為「第一類致癌物」,表示有足夠證據顯示飲用酒精飲品能引致多種癌症,當中包括口腔癌、喉癌、食道癌、肝癌、大腸癌及乳癌。飲酒越多,患上這些病的機會就越高。
所有酒都含有酒精,但分量各有不同:
飲品 | 啤酒 | 餐酒 | 米酒 | 白蘭地/威士忌 | 高粱 |
酒精含量(%) | 3.5 – 5 | 11-15 | 30 | 40(35-57) | 60 |
備註:
1. 上列數值僅為約數。
2. 酒精含量約40%或以上,均可稱為烈酒。
酒精進入身體後,會在胃部和小腸被吸收,進入血液,再影響中樞神經。約10%的酒精會經由呼吸、流汗和尿液排出體外,其餘的會在肝臟被分解,成為水分和二氧化碳。肝臟分解酒精需要一定時間:一個體重約80公斤,健康的成年人,其肝臟約需一小時才能完全分解285毫升啤酒內所含的酒精。兒童的肝臟並不能有效地處理酒精。
一個人喝酒後,酒精會經由消化系統進入血液。即使同一時間內飲用相同分量的酒精,每個人的血液酒精濃度都可能會有所不同。影響血液酒精濃度的因素包括:
性別:以體型相近的男女為例,由於女性身體脂肪比例較高,體內水分的比例相對會較低,因此當同等分量的酒精進入身體並溶於體內的水分時,女性會比男性有較高的血液酒精濃度;
體型:一個體型較大的人,體內的水分會比體型細小的人多,因此血液酒精濃度會較低;
肝臟的健康狀況;
是否空肚喝酒:飽肚喝酒和邊喝酒邊吃東西會減慢酒精在胃部被吸收的速度。
喝酒有機會引起疾病、意外和其他社會問題。有些是一次大量喝酒的後果,有些則是長期大量喝酒的後果。一次過飲用大量酒類飲品後,會引致神經系統進入抑壓狀態,即酒精中毒,俗稱醉酒。在酒精中毒的情況下,自制能力和判斷力會減低,導致情緒不穩及行為失儀。喝酒分量過多會令人嘔吐、噁心和失控。如果繼續不節制地喝酒,可能會導致昏迷,甚至因嚴重酒精中毒而死亡。於個別情況下喝酒,可能會帶來嚴重的後果,影響更深遠。
有研究指出飲用少量酒精或對某些人口,包括年逾40歲的男士、更年期後的婦女、地中海地區居住的人士等,具有適度保護心臟健康的作用。然而,相關研究結果仍具爭議性。事實上,要保護心臟健康,有許多其他對身體無害而又有效的方法,例如:健康飲食,多做運動和不吸煙。
一個人使用鎮靜劑、安眠藥、抗組胺藥(用於治療過敏反應)時,如果同時喝酒,這些藥物的抑制神經作用便會大增,有可能產生副作用,使病情惡化或造成藥物中毒,後果可能很嚴重。
喝了酒的人判斷力失準,傾向高估自己的能力,操作機器時可能會產生意外。其中最常見的是酒後駕駛,有機會引致酒後駕駛者、其他乘客及道路使用者的傷亡。
孕婦如有喝酒的習慣,對胎兒和孕婦本身的健康都有影響。懷孕期間大量喝酒會影響胎兒的腦部發育,嚴重或可引致流產或「胎兒酒精綜合症」。患上此症的兒童一般會因腦部受損而出現智力發展障礙,樣貌有異於常人及身體協調欠佳。嬰兒出生後,腦部仍在發育,若母親在哺乳期間喝酒,酒精會滲入母乳內,嬰兒吸收後可能會對腦部造成損害。除此之外,酒精還會減少母乳量,令嬰兒缺乏營養。
青少年可能會在一些派對或朋友聚會中喝酒,亦有機會在朋友影響或氣氛高漲的情況下,減低防範而喝過量的酒。但青少年的肝臟處理酒精不及成人般有效,加上青少年的身體結構會令酒精的影響更快顯現,無論他們喝酒的分量是多或少,均有可能發生以下情況:
作出令人尷尬的行為;
與人爭執/打架;
導致意外及受傷(例如:被車撞到、失去平衡而跌倒);
做出違法行為(例如:偷竊、破壞公物);
進行未經計劃的性行為,可能引致意外懷孕、影響個人聲譽、引起人際關係危機,甚至感染疾病。
因此,青少年需察覺在甚麼情況下喝酒會特別危險。要避免以上提及因喝酒而產生的問題,最好的方法當然是鼓勵青少年不要喝酒;以減低喝酒帶來的危險。
根據香港法例,警方有權要求駕駛者進行呼氣測試。如呼氣測試報告顯示駕駛者體內的酒精比例超過法定限度,則必須另外進行呼氣、血液或尿液檢驗。由1999年10月1日起,駕駛者的法定酒精限度(訂明限度)為:
每100毫升呼氣內含22微克酒精;或
每100毫升血液內含50毫克酒精;或
每100毫升尿液內含67毫克酒精。
任何駕駛者如被發現體內酒精含量超過法定限度,將會被起訴。
最高可被判處罰款港幣 25,000 元及監禁 3 年;
強制修習駕駛改進課程;
記 10 分違例駕駛記分;
最短停牌期如下:
呼氣、血液或尿液中的酒精比例 | 最短停牌期 | |
首次定罪 | 第二次/ 再次定罪 (註1) | |
第1級 超過訂明限度(註2),但低於每100毫升呼氣/血液/尿液分別含有35微克/80毫克/107毫克酒精的比例 | 六個月 | 兩年 |
第2級 超過第1級,但低於每100毫升呼氣/血液/尿液分別含有66微克/150毫克/201毫克酒精的比例 | 一年 | 三年 |
第3級 超過第2級 | 兩年 | 五年 |
註1:任何人若曾經干犯酒後駕駛的相關罪行,不論對上一次的酒精濃度如何,都會被視作第二次/再次干犯酒後駕駛罪行。有關第二次/再次定罪的罰則將視乎酒精濃度而定。 註2:「訂明限度」指 (a)每100毫升呼氣/血液/尿液分別含有22微克/150毫克/201毫克酒精的比例; (b)每100毫升呼氣/血液/尿液分別含有50微克/150毫克/201毫克酒精的比例;或 (c)每100毫升呼氣/血液/尿液分別含有67微克/150毫克/201毫克酒精的比例。 |
運輸署-酒後駕駛刑罰
衞生署-飲酒與健康
煙草是屬於茄科的草本植物,大約有70多種,但真正用於製造捲煙和煙絲的,基本只有紅花煙草,和少部分用黃花煙草。
一般收採煙草後,會根據其特性以不同方法,例如:烤煙、曬煙、晾煙等技術處理。煙草產品繁多,包括常見的捲煙、雪茄、水煙和鼻煙等。
大部分捲煙的成分不單只有煙草,生產商通常會在捲煙內加入大量不同的化學物質,以控制其品質及煙霧對吸食者所產生的感覺。有研究指出,一支煙的煙霧含有超過7,000種化學物質,當中最少69種更會致癌,其中明顯對身體構成影響,包括以下三種:
焦油
含有致癌物質;
積聚於氣管和肺內,減低氣管內絨毛的活動能力,令絨毛不能清理空氣內的污染物,吸煙者因而容易咳嗽;
破壞氣管和肺泡,引致咳嗽、痰多和呼吸困難,長期吸入,可能引致肺氣腫或肺癌。
尼古丁
煙內的主要藥物,是一種興奮劑;
主要刺激中樞神經系統,使其急劇地處於興奮狀態;
影響周邊神經系統,令心臟加速跳動;
令血管收縮,引致血壓上升,更會減少血液的流量,影響氧氣供應;
令吸煙者上癮。
一氧化碳
無色無臭的有毒氣體;
一氧化碳阻礙紅血球運載氧氣,因此令血液的帶氧量下降,使身體無法有足夠的氧氣供應,不但令皮膚加速衰老,也加重心臟的負擔。
吸煙對身體的影響
首次吸煙者通常會在吸入時覺得頭暈和噁心。吸一、兩支煙會令血壓上升和心跳加速、食慾減低、皮膚的溫度下降,以及有其他受刺激的徵狀,包括:
眼睛受刺激,導致淚水分泌和眨眼次數增加﹔
運動時或跑步時呼吸不暢順,影響運動時的表現;
血液循環欠佳,導致手指和腳趾的溫度降低;
手部控制的能力降低;
腦部的氧氣供應減少;
胃酸分泌增加。
長期影響
一個人一旦開始吸煙,便很快對尼古丁產生依賴而上癮,即需要吸更多煙和吸得更頻密,才會達到同一個效果。長期吸煙可能引起種種健康問題,包括:
呼吸道疾病(例如:支氣管炎)﹔
由於血管收縮,容易患上心臟病或中風;
肺泡受損、失去彈性,引致肺氣腫,令呼吸困難;
增加肺、口腔、咽喉、聲帶、氣管、胃、膀胱、腎臟及子宮頸患癌機會;
因流往腳部的血液量減少,令腳趾和部分腳部肌肉壞死,形成壞疽,患者的壞死肌肉需要切除;
胃潰瘍;
骨質疏鬆症;
失明(視網膜黃斑退化)。
吸煙對儀表的影響
研究指出,年青人較為關心吸煙的短期後果(尤其與儀表和形象有關),值得注意的影響包括:
二手煙
二手煙可分為「主流煙」及「支流煙」。「主流煙」是指吸煙者在吸煙時呼出的一種煙霧,約佔所有二手煙的15%;而「支流煙」是指煙草燃燒時直接釋放出的煙霧,約佔所有二手煙的85%。由於「支流煙」一般是沒有經濾咀過濾,故所含的有害物質濃度比「主流煙」更高。非吸煙者吸入「支流煙」的分量則取決於正在燃燒的捲煙數目、非吸煙者與吸煙者的距離以及他們身處場地的通風情況和空間大小等。
不論「主流煙」或「支流煙」,兩者皆含有超過7,000種化學物質,當中有些物質更被證實帶有刺激性或被列為致癌物質。
二手煙對非吸煙者的影響
很多研究均發現二手煙對非吸煙者的健康產生負面影響。二手煙中部分有害物質的濃度,如一氧化碳、氨水(亞摩尼亞)、苯及碳氫化合物等,甚至比吸煙者吸煙時吸入的濃度更高。故經常接觸吸煙者的人會有較大機會患上心臟病及肺癌。
損害非吸煙者的肺功能(成人及兒童皆受影響),造成非吸煙者患上肺癌的主要因素;
吸煙者的配偶比非吸煙者有更大機會患上肺癌;
增加患上胸肺疾病(例如:肺炎和支氣管炎)的機會;
孕婦吸煙會增加胎兒流產機會;
孕婦吸煙會令嬰兒出生時體重較輕,引起智力或身體發育的問題,還可能令嬰兒容易生病或猝死;
與吸煙者同住的兒童有較大機會患上哮喘及中耳炎。他們亦較其他兒童容易患上傷風咳嗽、肺炎、氣管炎及扁桃腺炎等疾病。此外,他們因仿傚父母而吸煙的機會亦相對較高。
三手煙
三手煙是指吸煙之後殘留在衣物、牆壁、家具、地毯,甚至頭髮及皮膚等的煙草殘餘化學物質。
除尼古丁外,三手煙中的化學物質還包括:
一氧化碳
鉛
砷
氫氰酸(用於化學武器)
丁烷(用於打火機燃料)
甲苯(可見於油漆稀釋劑中)
釙-210(高度放射性物質)
即使吸煙者於戶外吸煙,煙內的化學物質仍會留在吸煙者的身上。其中的尼古丁還可與室內常見的污染物亞硝酸產生化學作用,成為煙草特有的致癌物亞硝胺,影響健康。而且三手煙中的化學物質可能殘留在室內各處長達數天以至數星期,就算使用一般家用的清潔劑亦未必可以清除那些有害物質。
三手煙對非吸煙者的影響
有關三手煙對人體影響的研究,現在仍屬起步階段。不過,有研究指出幼兒比成年人更容易接觸三手煙,因為幼兒較常於室內爬行及嬉戲,所以受影響的機會大大提高。三手煙對嬰兒及兒童的影響綜合如下:
引起呼吸系統問題,增加患哮喘機率;
增加患中耳炎的風險;
引致認知能力出現缺陷;
閱讀能力變差等。
香港
衞生署控煙酒辦公室
衞生署
香港吸煙與健康委員會
醫院管理局
中國控制吸煙協會
財團法人董氏基金會
世界衞生組織
煙草圖冊
環境影響
由於煙草對土地營養的消耗量比其他糧食或經濟作物大,加上煙草是一種單一種植的作物,其植株容易受到一些害蟲和疾病侵害,因此煙農會施用大量化學肥料、生長調節劑與殺蟲劑等,以確保煙草的產量和質量,但這些化學品都會污染環境和危害人類健康。
其次,一些中低收入國家因缺乏資金購入這些化學品,一旦土壤變得貧瘠不宜耕種時,他們便會遷移到其他地方,開墾新的農地。由於種植、烤製和晾乾煙草都需要大量土地和木材,以致大規模的森林遭到砍伐,令自然生態受到破壞。
最後,砍伐森林會減少了吸收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樹林,加上烘烤煙草時會產生大量溫室氣體,加劇温室效應,導致全球增温。
煙農在無保護措施的情況下種植及處理煙草,每日會經皮膚吸收約54毫克尼古丁,相等於吸食50枝捲煙。世界衞生組織的報告指出,長期直接接觸含尼古丁的植物,會令人容易出現暈眩、噁心及嘔吐等症狀,嚴重的更會引致貧血或中尼古丁毒。另外,在一些中低收入國家中,有不少從事煙草業的父母於工作時會把孩子帶在身邊,他們以為只要孩子不抽煙便不會危害健康,可是尼古丁會損害兒童的腦部,長期接觸含尼古丁的植物會令這些兒童出現頭痛、肚痛、肌肉無力、呼吸困難等症狀,嚴重者更會導致神經系統出現問題。
煙草是造成人類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有研究指出每兩個長期吸煙者中,就有一個會因吸煙而提早死亡,平均損失10多年壽命。世界衞生組織估計全球每年超過800萬人因煙草禍害致死。而香港每年因吸煙和二手煙發病死亡的人數約有7,000人;吸煙引致的疾病對香港醫療系統同樣帶來沉重負擔,例如:癌症、心臟及血管病、慢性肺部阻塞等,為香港每年帶來超過50億港元的經濟損失。
香港的吸煙情況可參考以下調查報告
1. 主題性住戶統計調查
2. 學生服用藥物情況調查
此調查為一個獨立及涵蓋全港的統計調查,由政府統計處負責,以科學方法抽選住戶樣本,搜集不同社會事項的統計數據,當中包括香港的吸煙情況。
根據2021年的調查結果顯示,估計全港15歲或以上的市民中,習慣每日吸煙人士的百分比為9.8%,較2019年約10.5%為低,是香港有紀錄以來相關百分比首次跌至個位數字;但吸食電子煙比率則有增加。
保安局禁毒處每三年會委託調查機構向本港學生進行一次大規模的藥物使用情況調查,以了解學生使用藥物(當中包括吸煙)的情況。被訪的學生來自本地學校(小四至中六)、國際學校(第五至十三年級)及專上課程(包括公帑資助及自資學士學位及副學位課程)。
與過往同類型統計數據比較,曾吸煙的學生比例有上升的跡象,由2017/18年的7%上升至2020/21年的7.4%。
綜合以上調查結果,15歲或以上的吸煙數字雖有下降,但青少年吸煙比率有輕微上升跡象,因此協助青少年及早認識吸煙的影響,釐清他們對新型煙草產品的迷思,實踐無煙生活絕對不能鬆懈。
註:以上數據會定期更新
詳細資料可參考以下網頁︰
政府統計處 ─ 統計報告
保安局禁毒處 ─ 學生服用藥物情況調查
煙草商市場策略
世界各地相繼訂立不同的控煙法例,當中包括限制煙草廣告的條例。在香港,根據《吸煙(公眾衞生)條例》(第31章)第四部,規定任何人不得展示或安排展示,或為展示用途而刊登或分發任何形式的煙草廣告。同時亦禁止在印刷刊物、公眾地方、電影及互聯網等展示煙草廣告。所以煙草商往往利用法例的灰色地帶,推銷煙草產品。
品牌延伸即是將原有品牌引入另一個全新的產品銷售界別。如此不單可以增加新舊產品的銷量,又能為品牌帶來宣傳效果。
煙草商會運用品牌擴充來逃避廣告禁制法例。例如:自家品牌銷售潮流服飾及鞋履,讓更多青少年及非吸煙者認識他們的品牌。
防止青少年吸煙計劃
世界各地的煙草商都有向相關的政府及民間組織提供金錢贊助、專業顧問及支援,以協助舉辦防止青少年吸煙的計劃。借以建立具責任心的企業公民形象,而事實上是用作宣傳及吸引青少年成吸煙者。
總括而言,煙草商贊助的防止青少年吸煙計劃存在下列問題:
選擇的訊息本身並無實效,反而加強了吸煙代表成年的意識,可能引起部分青少年反叛心態,甚有鼓吹吸煙的傾向;
配合大量的公關及形象建立活動,利用舉辦無效的計劃,以減損有效的控煙政策;
只針對「青少年吸煙」問題,對因吸煙成癮、醫療開支等因吸煙所造成的負擔,避而不談。
電子煙是一種電子裝置,主要由電池、霧化器及煙彈組成,外型與傳統捲煙相似。電子煙煙彈內的液體於加熱後會汽化並產生氣霧,讓使用者將氣霧內的化學混合物吸入肺部。
電子煙中的化學物質可包括:
尼古丁
丙二醇
甲醛
乙醛
甘油
添味劑
已有外國研究指出,電子煙含有以上的有毒物質,當中丙二醇是一種刺激物,可刺激眼部和呼吸道,增加患上呼吸道症狀的風險;而甲醛更是已知的致癌物,可影響健康。
任何人不得進口、推廣、製造、售賣或為商業目的而管有另類吸煙產品,包括電子煙、加熱煙產品及草本煙。
任何人如作出下列與另類吸煙產品有關的行為,即屬違法:
行為 | 刑罰 |
進口、製造、 售賣、為商業目的而管有,或給予另一人以作推廣 | 罰款港幣50,000元和監禁六個月。 |
在法定禁煙區內使用 | 定額罰款港幣1,500 元,或循簡易程序定罪後判處罰款港幣5,000元。 |
電子煙產品的味道、形狀及包裝多元化,但大部分均沒有列明詳細成分,甚至標榜「不會上癮」、「幫助戒煙」等誤導性字眼。根據世界衞生組織的報告,電子煙可幫助戒煙的證據有限,現時不能得出結論。因此,應提醒同學們不要使用電子煙。
衞生署控煙酒辦公室
香港吸煙與健康委員會 - 什麼是電子煙
名稱:大麻(Cannabis / Marijuana)
別名:草、Weed、Pot
外貌:一般人使用的是乾了的大麻葉、莖和花,亦有人把植物內的汁液提煉成大麻膏和大麻精。
醫療用途:大麻含有多種會影響神經系統的藥物,其中包括四氫大麻酚(THC)及大麻二酚 (CBD)。有些國家會將大麻的醫療用途合法/規管化,認為醫療用大麻能緩解癌症化療後的噁心嘔吐、減低癲癇症發作的機會以及減輕慢性疼痛。雖然如此,使用大麻仍存有不少風險,故當該地政府會通過相應政策如:攜帶大麻的分量、使用年齡及場合等,規管其使用。
類別:有迷幻劑和鎮抑劑的特性。
用法:通常把乾大麻草捲成手捲煙來吸,也有人用水煙來吸。有些人會把大麻草或大麻膏用來煮食,而大麻精通常是沾在捲煙上吸食的。近年更有人吸食電子煙時加入大麻油(大麻油是由大麻精再度提煉而成,是大麻類中藥性最強的)。
大麻的影響因人而異,並同時取決於用量、大麻品種和使用方法等因素。
覺得異常高興;
放鬆、減低防衛;
多言、容易發笑;
集中力減弱;
精神恍惚及焦慮;
反應遲鈍;
身體協調能力下降;
口及喉嚨乾涸。
神智不清;
緊張不安;
出現幻覺;
感官扭曲;
影響短期記憶;
影響邏輯思考;
影響動作及集中力。
緊張不安、脾氣暴躁;
抑鬱;
患呼吸系統毛病的機會增加,例如:支氣管炎和肺癌;
對日常生活缺乏動力;
集中能力、記憶力和學習新事物的能力減低;
影響賀爾蒙分泌,令經期混亂、性慾減低、精子數量減少;
有精神分裂傾向的使用者,例如:家族有病例,會有較大機會患上精神病;
大量使用或會引致與精神病有關的症狀,包括失憶、思想迷糊、幻覺或妄想;
心理依賴。
如果將大麻與其他鎮抑劑一同使用,鎮抑的特性會加強。例如:同時使用大麻並喝酒的人往往因為精神迷糊導致意外受傷。若與其他性質的藥物混合使用,後果則更難以估計。
青山醫院精神健康學院-精神健康教育資料
保安局禁毒處-毒品資料
保安局禁毒處-給教師和社工的禁毒資源
警務署-毒品種類
名稱:甲基安非他命(Methamphetamine)
別名:冰、凍嘢、滑雪、大力丸
外貌:通常為透明晶狀體,或呈白色粉末狀、藥丸或用膠囊盛着的液體。
醫療用途:曾於外國用作抑制食慾及治療渴睡症,但自從被人濫用後已被香港政府列作危險藥物,藏有和販賣甲基安非他命均屬違法。
類別:屬於安非他命類;是一種強力中樞神經興奮劑。
用法:吸入其加熱後蒸發所產生的煙霧。
使用甲基安非他命「冰」的影響
甲基安非他命的影響因人而異,並同時取決於用量、品種和使用方法等因素。
頭痛、頭暈;
口乾;
心跳加速、血壓升高;
食慾減低;
失眠;
多言;
煩躁不安;
焦慮及緊張;
情緒暴躁及出現攻擊行為;
變得敏感及容易受刺激;
出現幻覺。
因長期食慾不振而營養不良;
長期失眠;
免疫能力減低;
身體出現「冰瘡」;
心跳不規則及高血壓;
驚惶及精神紊亂;
抑鬱;
暴躁及出現攻擊行為;
精神病徵狀,出現幻覺;
妄想被迫害,嚴重者可能誘發精神分裂;
耐藥性;
生理及心理依賴。
詳細資料可參考以下網頁
青山醫院精神健康學院-精神健康教育資料
保安局禁毒處-毒品資料
保安局禁毒處-給教師和社工的禁毒資源
警務署-毒品種類
名稱: 可卡因(Cocaine)
別名:可樂、Coke、曲、生嘢、霹靂
外貌:由古柯樹叢的葉子提煉而成,多以白色粉末的形式出現。
醫療用途:曾用作麻醉劑,其藥用價值已漸漸被其他藥物取代。
類別:是一種強力興奮劑。
用法:主要使用方法為透過鼻腔吸入。此外,亦有一種俗稱「霹靂」的磚狀可卡因,使用者會先將它進行加熱,再吸入其煙霧,故亦被稱為「熟嘢」。
可卡因的影響因人而異,並同時取決於用量、可卡因品種和使用方法等因素。
保安局禁毒處-毒品資料
保安局禁毒處-給教師和社工的禁毒資源
警務署-毒品種類
名稱:氯胺酮(Ketamine)
別名:茄、K、K仔
外貌:通常是白色粉末,用顏色紙包成小包,也有些是透明液體。
醫療用途:本來是動物麻醉劑,也會用在人類的小型手術上,但自從被人濫用後已被香港政府列作危險藥物,藏有和販賣氯胺酮均屬違法。
類別:兼有迷幻劑和鎮抑劑的特性。
用法:通常經鼻孔把粉末吸進身體內(俗稱索K),但也有人直接吞食。
覺得「靈魂出竅」,身體與思想分離;
產生幻覺;
與現實脫節;
失去知覺;
嘔吐和噁心;
身體不能協調,甚至不能動彈;
說話模糊;
感覺不到痛楚。
記性差,不能集中;
很快便產生「耐藥性」,越用越多;
「回閃」,即是在沒有服用氯胺酮「K仔」的時候,它的影響仍然存在;
情緒波動;
流鼻血;
抑鬱;
精神崩潰的症狀;
影響膀胱功能、排尿困難(尿頻)、疼痛。
青山醫院精神健康學院-精神健康教育資料
保安局禁毒處-毒品資料
保安局禁毒處-給教師和社工的禁毒資源
警務署-毒品種類